职教前沿

改造我们的教学

来源:威斯尼斯人wns2233m学报 添加日期:2020-07-17

1941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今天,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温《改造我们的学习》,结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威斯尼斯人wns2233m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我们距离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舞龙头”的教学还有问题和“短板”,必须改造教学方法和学习与研究制度。

一、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教学

(一)教师队伍素质与高质量发展有差距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近二十年,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演进的二十年。二十年前,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是肤浅、贫乏的”,现在可以说“认识深刻、丰富多了”。总体来看,2009年以来,以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迈进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专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总体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有问题和“短板”的,而且问题和“短板”还很明显。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双高时代”,如果我们不下功夫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补上“短板”,就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就不能在“双高计划”中真正更进一步。问题在哪呢?一是中专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印记明显。表现在教学上还存在中专时代思维:中年以上的教师承袭中专教育的模式,对大众化教育理解不够,满足传统的教学范式,教学方式、方法未能与时俱进;青年教师受制于学科教育,行业企业背景空泛,对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欠缺,教学内容对接产业、对接实际业务滞后。二是教师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不够。表现为专业功底“吃老本”,与生动丰富的“互联网+”时代行业、企业发展要求,与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差距明显。例如,财经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与前沿把握不够,缺少实证分析类研究;信息技术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的认识比较吃力,存在“现炒现卖”。三是教师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表现在教师把握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欠缺,文化的底蕴和逻辑的缜密性不够。例如,技术技能积累上,开发能力不足,发明专利取得与转化突破困难。

(二)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为龙头,课程是关键、课堂是基础。与全国许多威斯尼斯人wns2233m一样,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说“被遗忘”可能夸大,但这些现象让我们很揪心:60多人的教室,学生尽可能远离讲台而坐,讲台前面空几排;一批学生课桌上没有笔记本、没有教材,只有手机;一堂课中许多学生不看教师、不看大屏幕,却在低头看手机,即使有看老师的,也是两眼无神、表情呆木;教师课堂提问,有的一问三不知、有的干脆就不知道,甚至睡倒一片。如此等等,尽管不是大多数,应该说比较普遍。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课堂管理不到位。表现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该立规矩,对考勤、听课、互动、作业等明确要求,但有的未执行或未能坚持,距离教师管控课堂,特别是与既教书又育人有差距。二是教学准备不充分。表现在教学要求应该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完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准备好教案、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源(如教材、视频、动画、案例、习题等),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准备不足,特别是对学生的基础、爱好、知识与技术接受方式研究不够。三是教学内容科学性、适应性不够。表现在部分课程存在内容滞后、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部分专业课与“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差距明显;有的课程让学生“一听就懂,不用去课堂”;有的课程让学生“听了不懂,去了课堂也没用。”

(三)教学改革面临产教融合“短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产教深度融合,反映了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到办学模式创新,再到职业教育本质的把握。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这方面的“短板”在哪?

一是教学质量不够高。表现在部分专业、教材、课程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用昨天的知识与技术技能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强调技能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积累,使学生缺乏发展后劲;专业与课程的特色缺乏导致同质性与交叉重复比较多。

二是教学资源不够多。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教学资源开发滞后,单一的教材引导明显,对视频、图片、动画、案例、习题、试题等掌控欠缺,让学生可学的东西比较少;产教紧密融合缺乏意识、真实背景资料缺少,导致课程教学空泛、吸引力差。

三是职场的意识不够深。教师教学习惯于传统的意识,忽视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场发展,缺乏面向市场的意识,产教对接不好。例如,会计专业尽管有许多改进,但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考虑欠缺,对学生从事非会计职业的关心不够;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面现在非常宽,安排的课程却没能考虑到职场要求。四是服务能力不够强。例如,反映社会服务能力的纵向项目经费不多、横向项目经费不高、年均技术服务到款额不够等。

(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成效待提高

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以来,在推广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实践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上有了进步。但是,距离项目化教学“六原则”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

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上,契合职业活动不够紧密,所教所学明显滞后于职业活动。突出表现在:能力目标上,有的偏重通用能力,有的仅是单一能力;项目载体上,调研开发的原创项目不多,或者选用的项目未达到实用、典型、学生有兴趣的要求;能力实训上,作业式的有余、综合性的不够,特别是借助交互动画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学生主体上,针对不同生源,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不够;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上,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待努力,特别是知识理论还比较肤浅。

为什么还有这种现象?一是教师深入调研不够,只注重自己所教课程知识在岗位上的表现,简单找个项目开展课程教学,把课程实验当成了项目。二是过分依赖教学软件,能力实训的作业题比较多,像沙盘式的对抗少,应变不够;三是对多样化生源研究不够,静下来、沉下去考虑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欠缺;四是忽视理论功底,如专业课程的理论支撑少、重视技术技能而忽视理论素养等。

当然,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思维,检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典型,不能说是普遍如此。但是也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还比较多,压力相当地大”,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二、如何看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按照“怎么看?”的逻辑起点,对于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可以对照分析一下。

第一种:不必追求圆满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我们已经很努力了。“课堂教学被遗忘”是高校的通病,即使是“985”“211”高校,也难免脱俗,存在“男生彻夜打游戏、女生通宵看韩剧”的现象,不然教育部长也不会大声疾呼“高校要增负”;教师的压力已经够大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项目、奖项、论文等,“当教师不易、当职业院校的老师更不容易”;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兜底”教育,标准高、要求严不切实际。也有人乐观地认为,现在都“双高时代”了,高等职业教育标志性成果还可以,不要杞人忧天、挫伤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拓宽视阈看一看,就会“惊出一身冷汗”,本科高校行动了,许多“双高”威斯尼斯人wns2233m行动了,甚至没有进“双高”的威斯尼斯人wns2233m也追来了,我们还能视而不见?答案是明显的,这种态度的结果必将是“害人害己”。

第二种:应该积极作为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成功者找差距”。我们的教学还有问题和“短板”,“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是“良心活”,要“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应当实事求是、努力作为。在“双高计划”建设之际,要把握契机、革故鼎新,瞄准威斯尼斯人wns2233m实际问题、聚焦建设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激发广大教师主动参与“三教”改革的积极性,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广信息化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唯有如此,“双高计划”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三、改造教学的路径

依据上述的分析,落实到“怎么干”,有下列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为王”的意识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强的活动,涵盖全部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肩负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的重任。“双高”时代,聚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根本,这方面应该把握三个层面:

1.课堂是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它既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体现是专业为龙头、教书育人、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必然显现为课程是关键,因为课程是专业体系的支撑。课程落地的主渠道就是课堂,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课堂是质量保证的桥梁,是养成教育的摇篮。反之,离开课堂,谈何教育。

2.课堂“双使命”。这就是教书和育人。传统意义上,大家熟知的教书,即传道、授业、解惑。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共性的东西不外乎知识、技能,要应对知识的无穷多与技能的与时俱进带来的挑战,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适应职业能力要求。育人方面,则是文化和素养。有文化是大学生的标志之一,要强化对学生“文史哲艺语”的追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素养,加强行为雅正的行为素养养成教育,使命光荣而艰巨。

3.课堂是质量与特色的保障。课堂是落实标准的主阵地,课程标准要靠课堂真正实施才有意义;课堂是实现目标的抓手,正是每位教师的每堂课,成就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迁移和转化,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课堂是培植特色的试验田,特色不是一天练就的,是不断探索的结果,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课证共生共长”、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软商硬做”、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商英相融、双核相长”等,成就了高素质技术技能特色。高职院校从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1+X ”证书出发,应该深度挖掘“课证融通、成长成才”,培植自己的特色。

(二)强化学习与专业研究

教师职业之难在于坚持不懈的学习和长期研究积淀。要达到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教学终极目的,必须解决“书到用时方恨少”“工夫在诗外”的问题,即“选择当教师,治学是本分”。

1.沉下心来做学问。学问首先是学。一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故事格局。国际视野上,使英国走在前列的学徒制、德国洪堡大学首创的教学+科研、美国在二战后始创社会服务确立统治地位等,应该取其精华;中国故事上,职业教育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新开“赛道”,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最终服务好国家战略。二是把握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广度与文化的厚度。理论上,强化理论研究,把握学科(专业)前沿、熟悉相关理论是题中应有之意;实践上,所有专业教师要当有心人,因为“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关心关注行业、企业发展态势,才能成就“当地离不开”;文化上,大学是文化的传承者。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培养教师学者风范,同样永无止境。

2.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学术地位的确立是建立在有观点、有思想之上的。高素质教师衡量标准,也强调观点创新。一般意义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研究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我们“板凳再坐多年冷”。怎么去研究?纵向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有到前沿之说、博士教育要求“找干净”,滞后的观点只能是流行观点,因此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横向上,要“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立足应用研究、本土化研究,横向上的调查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小而实要比大而空好得多。

3.专注研究领域。一方面,要强调专注研究领域。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给了我们指引,其80年前的“江村调查”,出版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版《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研究持续了整整70年,对中国本土社会学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另一方面,要克服功利思想,改变研究成果比较杂乱的“杂家”状态,基于已有研究基础,不断思考创新,逐步丰富其领域成果。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可以是人才需求、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标准、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群构建、人才培养高地等这样一个系列。

(三)强化教学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的独当一面、讲台就是舞台,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原因。教学的职业素养通常包括师德信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3个方面。

1.师德信念。良好的职业信念应该包括爱岗、敬业、奉献、乐观。对教师,则是“德高为师”。品德的养成永远在路上。确立师德信念,首先是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有情怀、感恩组织应该是总体要求,要有标杆、找差距、补短板;第三是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百年大计的事业,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贡献是本分。

2.职业知识技能。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距离职业要求的过硬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有差距,例如,部分教师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专业教师不熟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对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新工艺研究不够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骨干教师“企业教师工作站”、专业带头人“大师工作室”,其良苦用心就在于此。

3.职业行为习惯。教师“身正为范”。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提出“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等十个方面的要求,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这是我们的行为指引,应当努力践行。

(四)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治理

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治理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好课程育人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威斯尼斯人wns2233m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无规矩不成方圆”出发,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1.树牢教学底线意识。课堂有纪律,一要坚守好课堂政治底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二是守好法律底线,杜绝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三是守好道德底线,以正能量、真善美、先进文化春风化雨,教书育人。

2.做强基层教学组织。将优质资源投入课堂,创建示范基层教学组织,结合“双带头人”培养,完善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建设机制,实行主任负责、对标示范、考核评比;固化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围绕“三教改革”,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催生一批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以创建教学示范课为龙头,扎实推进集体备课、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培育教学成果奖。

3.提升教学设计水平。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出发,引导教师立足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比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要求和信息化素养标准,探索每个教研室打造一门示范性课程,带动全体教师从目标与学情、内容与策略、实施成效、教学素养、特色创新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以“国赛”优秀选手为主体,组建威斯尼斯人wns2233m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指导中心,开展帮扶指导作用,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竞赛体系。

4.深化教材改革。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解决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教材选用不规范等问题。发挥课程教学标准的引导作用,确立教材的教学资源地位,建设一批“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加大教材成果奖励的力度,调动教师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对“课证融合”类课程,探索设计与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经验,助推“1+X 证书”的推广。

5.活化第二课堂。依据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落实、落细第二课堂建设。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培育学生特长,强化社团指导与条件保障;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依托读书竞赛、文化讲座等,拓展文化活动范围;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志愿者行动等,成就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

6.创新学生教学评价机制。确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导向,形成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评价模式;建立课堂标准与纪律制度,达到“表达清楚、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要求,形成“示范到位、注重互动、形成激励”的局面;加大作业、课外任务量,明确标准,体现过程性要求;强化考试考查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7.完善教师教学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的促进作用,鼓励教师安心一线教书育人;健全威斯尼斯人wns2233m领导、中层干部、同行听课制度和公开课示范制度,发挥听课的促进作用;强化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评价,使过程管控规范有序且贯穿始终;重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畅通沟通渠道,形成持续改进、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双高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深知,“双高计划”关键在建设,教学是建设的基石。唯有正视问题与“短板”,认真做、彻底改,“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好的结果,高质量发展的“双高计划”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郑承志,系威斯尼斯人wns2233m副校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