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科胡特笔下的温暖妙曼与智慧

来源: 添加日期:2023-07-20

科胡特笔下的温暖妙曼与智慧 

斑马老师分享于  2013-1-11 14:23 

 

读科胡特《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能品出作者的一种诗人的情怀、艺术家的妙曼、朋辈般的平和温暖、挚友的深刻和偶尔的一针见血!

 

关于自体 、自体客体,科胡特会在它们前面加上各种不同的修饰,品起来温暖、丰富甚至妙曼有趣。敲出来一些,与大家分享。

共情性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环境;

深情且自信的完整自体;

俄狄浦斯期自体客体;

俄狄浦斯期儿童自体;

俄狄浦斯期自体碎片;完整的俄狄浦斯期自体;富有感情的自信的个体;

古老的自体客体;

成熟的自体客体;

共情性协调的自体客体源泉;

镇定而理想的父母意象;

 

还有其他一些读起来既新鲜又让人联想到文学语言的丰富与浪漫的词语:

乱伦的性欲和破坏性的敌意;

防御-阻抗群;

半内化的心理结构的过渡现象;

自体客体或自体客体功能——外来蛋白质;

自恋愤怒;

为了共情而退行;

“让沉睡的狗继续沉睡”;

没有共情性自体客体的回应,我们无法在心理上成活!

 

……

 

当然也不全是温暖与妙曼,也有触目惊心的词语:

心理死亡;

解体焦虑;

悲剧人;

……

 

另有一些绝句!

诚然,不论……我们都不能从道德角度去评断自体客体的缺点;

健康的自体从生到死都需要自体客体的持续回应;

自体心理学发现治愈过程的本质不在于认知层面;

逐渐得到与成熟自体客体的共情性联系是精神分析的本质;

分析师的恰到好处的失败;犯错不可避免。

理论必须是助手而非主人;

分析师解析的正确与否,依据患者接受分析的特定时刻而定;

用解析的态度代替面质的态度;

面质不是结局,而是通向理解和解析之路的守护者;

无法与自己共情;

无法经验他人的经验;

共情能力不是天赋;

是个案推动了理论而不是先有理论后有个案;

治疗行为的要素:了解;解析;

自体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意味着拥有自体从一极到另一极的成片的功能连续体;

精神分析的治愈借助的是心理结构的建立;

恰到好处的挫折,可以说是精神分析治疗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关键;

在任何情况下,分析师传递给患者的对其心理状态或多或少的正确理解,都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孩子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尤其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定和非诱惑性的深情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从对心理细节的分析转移到追溯核心自体的轮郭,这是每个分析师在专业上达到成熟的一种表现;

所谓防御-阻抗,其实既不是防御也不是阻抗——它们是保卫自体免于受到破坏和侵入的有价值的活动;

自体心理学……表达观点时更加接近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这是个“在”还是“不在”的问题,(而不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自体保存最为重要”原则;

患者对镜映的需求是天生的;

分析中,患者在自尊方面产生的决定性的提升,更多地与理想化自体客体的获得有关,而不是直接的镜像体验;

自体以及它的核心程序的残存部分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力量,作为最后的手段和在最深处的层面上,每一个分析师最终都会发现一定会面对患者这些基本的动力力量;

只有分析师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患者任何时候出现的实际体验时,我们才能给出一个正确的解释;

不可把共情和同情与怜悯相混淆;

不论是童年的自体客体,还是在分析移情关系时复活的自体客体,都不应该被视为在成人或患者分析过后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核心自体的基本设计=特定的生物遗传+特定的自体客体童年环境;

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去接受惊奇和新鲜;

转换内化过程会导致心理结构的默默运作;

当一个分析师的学识开始完全地整合到他全部的人格中,以至于不能觉察时,就可以说,他成为了这一领域内真正的专家!

患者需要能促进其发展的自体客体回应——这一需要是合理的恰当的;

应该谨慎使用面质;

分析师在每一个状态上的活动都是基于共情;

不论何时,认为自恋是原始的,客体爱是成熟的都是错误的!它俩都是从原始的形式演化为成熟的形式;

自体的三个主要部分:一极是抱负、一极是理想,还有才能和技能这一中间区域;

 

绝妙段落:

*在早期生活中,如果自体客体环境缺少那些能够把儿童的世界系统化并使儿童保有天然的自信的共情性回应,就会导致前心理期的混乱状态;

*即使恨,只要能确立受害者的人性存在,也具有支持作用。然而,导致人类自体毁灭的是暴露于冷淡、非人性的漠然和不提供共情回应的世界。

*在俄狄浦斯期因为双亲未能对孩子给予成功的回应,儿童自体的缺陷就紧接着出现了。由于一个既能感受到情感的健康愉悦以及与某阶段要求相符合的性欲功能,又能够在追求目标时表现出自信坚定的牢固地整合了的自体未能进一步发展出来,我们发现他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地经验着爱的碎片(性幻想)而非爱本身,持续地经验着自信的碎片(敌对幻想)而非自信本身,并对这些经验——他们总是包含着童年期不健康的自体客体经验的复活——产生焦虑反应。

*自体心理学认为俄狄浦斯期自体客体环境挫折是广场恐怖症最主要的原因。它认为致病的俄狄浦斯幻想是有缺陷的自体客体回应的症状性后果。最终,它相信在成年人症状中,对于女性陪伴者的成瘾性需求不应被视为一种防御性措施,它是一种原发障碍的表现,即潜意识的俄狄浦斯幻想与意识层面的需要女性陪伴都是这种结构缺陷的症状。对父亲的性欲能够排斥在意识之外(被压抑),而依赖自体客体母亲来抑制焦虑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前者是患者心理疾病的动力性来源(原因)或者后者起因与前者。换句话说,对父亲的性欲虽然是潜意识的,但它并不比自体客体母亲的需要“更深一层”。就我们目前所知,这种障碍的动力学上的最初发动者(原因)和疾病的“最深层”,是有缺陷的自体-自体客体关系,这种关系把俄狄浦斯阶段的积极经验,即亲密情感和自信感觉转变为潜在的致病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较之患有广场恐怖症的女性,持续暴露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潜意识乱伦欲望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随理想化母性自体客体失败而来的结构性缺陷,这种理想化的母性自体客体可以提供给孩子一种无所不能的冷静,通过转变内化作用这种冷静可以转为自我安抚,抑制焦虑的精神结构。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会把自己经验为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统整、和谐、坚定的单元,这个单元连接着他的过去,并有意义地指向一个富有创新性、创造性的未来,但是条件是,在他生命的每个阶段他必须经验到人类环境的代表者们对待他的回应是愉悦的,提供给他理想化的力量和冷静的源泉是默默存在的但又是在本质上爱他的,以及能够或多或少理解他的内在生命以便能够给予与他的需求相一致的回应——当他需要这种支持时。

*在一个操作恰当的分析中,分析师会注意到被分析者的回撤,搜索任何他可能犯下的错误在确认这些错误后坦然承认(通常是在被分析者的帮助下)然后非批判性的向对方解释他们回撤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析师与被分析者之间起初由自体客体移情开始的共情交流重新动员起来了。从而患者的自体再次从一个与他共情性协调的自体客体源泉那儿获得支持。

*如果分析师试图绕开俄狄浦斯情结,并过早强迫患者面对导致俄狄浦斯情结的儿童期俄狄浦斯自体客体的失败,被分析者将感到被误解并回撤,这通过公开的阻抗或反对,或是经由最强烈的阻抗之一——表面的顺从——而表现出来。(?!)

*治疗成功源于自体被分析过程的动力所推动,被分析者能够在自体客体移情中重新激活在童年期被抛弃的自体的需求。在分析情境中,这些被重新激活的需求保持活跃,并被一次次地暴露在恰到好处的挫折的变动下,直到患者获得能够凭借环境中的自体客体环境而支持自体的可靠能力。也就是说,根据自体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分析治愈的本质是患者掌握了新的能够发现和寻找恰当自体客体的能力——包括镜像的和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只要它们存在于他的环境里并一直支持他。

*如果一个人在好的自体客体环境中长大,那么在他之后的生活中他将幸运地拥有一个自信的内核,这个内核伴随着核心的抱负、价值和目标。

*我们必须承认,严格地说,没有理论也就没有观察。换句话说,一个分析师可运用的不同理论框架的数量,将会影响他对特定患者的观察范围。如果他能避免把自己困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理论解释框架,而能够比较不同框架的解释效果,那么他就能够最好地向患者解释其在治疗情境中被调动的、与其精神病理最为相关的经验结构。

*当婴儿的内驱力被父母以一种平静的、安慰的、爱的态度所对待,而不是以一种反攻击的态度所对待,因此内投了很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的经验之后,孩子后来就能以同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驱力需求。

*我们做结论,并不是通过有技巧地操控大量的数据单元,运用智力创造出一个连贯的、有意义的解释框架。相反的,我们是通过延迟下结论、试探性地应用结论,观察患者对我们(尝试性)的解释的反应,并考虑了所有可能的不同解释后,才得出结论。当我们遵从这种约束,活生生的分析进程——它受到我们对患者整体人格的连贯一致的理解的支持——以及我们对他们的决定性生活经验的共情理解,将会告诉我们一个清楚的故事。很明显,每一种解释无论它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中多么有效,都不能被仅仅当做一种成就,它其实也是对更深一层思考的阻碍,它是我们发现新事物和接受不曾预料的事物的潜在障碍。我想说,科学进步的障碍,源自对旧有知识的效忠要多于对新知识获取的无能。

*对于我所描述的那些与手足竞争、窥探欲、肛门性欲以及母亲依恋有关的“阻抗”,自体心理学导向的分析师一定会把它们解释为健康的心理活动,因为以它们的结果来看,它们都保护了患者自体未来的成长。

 

Baidu
sogou